為補齊農村地區疫情防控短板,由“防感染”轉到“保健康、防重癥”,宜都市各地聚焦重點人群,建立健康幫扶包保責任體系,開展關愛重點人群“敲門行動”,筑牢守好農村防控陣地。
“在屋里沒有?你們還好撒?”前幾日,陸城街道亮家垴村村民鄭中友感染新冠,高燒不退,妻子曹禮梅患有基礎疾病,不便出行,兒子因患有精神疾病一直在醫院治療,村干部及時送來藥品,解了這一家人的燃眉之急。1月5日,村干部張靜不放心,又敲開了鄭中友的家門。
“吃飯等方面還是要分開,免得到時把你搞感染了,你的基礎病一感染肯定就蠻嚴重,如果有需要,隨時給我們打電話或者去村里找我們。”張靜仔細叮囑道。
自開展“敲門行動”,建立常態化探訪關愛服務機制以來, “敲門”成了張靜的重要工作之一。從鄭中友家出來,她又馬不停蹄趕往陳永昌老人家。陳永昌是“多殘家庭”,兒子患有精神疾病,被感染在家休養,女兒因感染和基礎疾病在市人民醫院治療,兩位老人在家,張靜實在放心不下。
除了親自上門,張靜每天還會通過電話、微信關心轄區居民的安危冷暖,在居民群里也時時“敲敲門”。
“我們村現有殘疾人137人,低保戶59人,80歲以上的有105人,我們把這些情況統計上來形成臺賬,每天到轄區摸一遍情況,然后登記在冊,做到心中有數。”說起居民的情況,張靜熟門熟路。
在這套臺賬里,村民的健康信息會實時進行更新,重點人群也都詳細記錄在冊,并簽約了家庭醫生,居民的健康狀況根據村衛生室的健康評估標準進行標注,不管是用藥還是就醫,村里都會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。
亮家垴村村干部李國林表示,建立臺賬以后,主要通過兩個方面對他們予以重點關注。首先是村組干部進行包保,責任到人;其次是通過鄰里之間進行包保,確保這些重點人群不出現重癥,出現問題能及時得到救助。(記者方勇華、通訊員周傳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