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李巧愛 毛曉娜
臨近春節,枝江市顧家店鎮巖子河村蔬菜俏銷,滿載凈菜的大貨車加速開向各大市場。
“蔬菜交易市場建好了,種菜不愁銷,價格自己說了算。”菜農薛家海感慨,“一線協商”活動幫村里干了件大好事。
突破“三缺”產業瓶頸
巖子河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大村,村里蔬菜種植戶有70多戶,其中大戶20多戶,蔬菜種植面積800多畝,年產蔬菜400余噸,產值500多萬元。
過去,隨著種植規模越來越大,缺整理場地、缺交易場所、缺保鮮能力等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日益突出。如何解決?村黨支部書記曾國慶召集兩委班子成員、黨員代表、種植大戶和村民代表坐在一塊,征求意見。
“菜農們年紀都偏大,不知道市場行情,賣菜全憑菜販一口價,大頭都被賺跑了。”種植大戶薛家林率先開口。
“家家戶戶都種菜,各搞各的,種菜沒標準,賣菜沒品牌,跟過去提籃賣菜沒兩樣。”村民李耀紅接過話茬。
“收菜時,貨車堵路時有發生;尾菜、爛菜隨意堆放、沒人管,氣味難聞,大家繞道走。” 村民吳學紅緊隨其后。
“希望建一個蔬菜交易市場,合作社發展、產品裝運、品牌建設和農戶合作都有新陣地。”合作社負責人程國全建議。
你一言,我一語。最后大伙得出一致結論:村里建一個蔬菜交易市場,打破“三缺”瓶頸難題,把巖子河打造成蔬菜產業強村。
可是,市場怎么建,資金從哪來,后續怎么管,大家又犯了難。曾國慶算賬,建設蔬菜交易市場需投資上百萬元,若配套冷庫等保鮮倉儲設施,后續投入會更高。
“市場若以收租金、攤位費為主要營收來源,不僅管理難度大、效率低,而且盈利渠道窄,很難持續發展。”種植大戶李遠貴說出自己的擔心。
建設村級蔬菜市場
枝江市政協巖子河村協商小組將此事作為“一線協商·共同締造”行動重點議題,制定協商方案,啟動協商程序。
2022年2月,枝江市政協主席黃丹梅組織政協委員、鎮村干部、群眾代表和市自然資源局、市交通運輸局、市總工會、市農業農村局、市鄉村振興局等部門,就蔬菜交易市場建設調研協商,確定項目選址,開展可行性論證。
3月17日,協商小組組織三級政協委員、蔬菜專家、鎮村干部、黨員群眾代表、市直相關單位負責人等20余人,實地調研市場選址,圍繞蔬菜市場建設運營管理說想法、提建議。
大家從規劃設計、優化運營模式、提高服務水平、提升運營效益、做好尾菜處理等方面提出建議,敲定建設方案;建議把蔬菜交易市場打造成全鎮蔬菜產業規?;?、品牌化發展的新引擎,把顧家店鎮打造成輻射宜昌周邊的“菜籃子”。
枝江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姚紅表示,全力支持村里建設蔬菜市場,承諾向上爭取項目建設資金。經過多方努力,現場協調落實項目資金117.5萬元。
8月,巖子河村蔬菜交易市場項目破土動工。連日高溫酷暑,沒能阻擋村民建設市場的熱情。場地平整、地面硬化、鋼材搬運……10多位村民主動投工投勞,參與項目建設,不要一分錢報酬。
人多力量大,柴多火焰高。該市場從地基開挖到主體建筑完工,僅花了兩個月。在宜昌市政協委員的牽線搭橋下,宜昌糧食集團與巖子河村展開合作,租賃經營蔬菜基地18個大棚,并就蔬菜交易市場后續經營管理達成合作意向。
據介紹,巖子河村蔬菜交易市場正式投運后,將為周邊6個村近5000畝蔬菜提供專業凈菜分揀、包裝、冷藏等服務,通過標準化生產、商品化處理、錯季節銷售,預計每年可增加銷售收入1000萬元。